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学院课程设置及教师授课内容、方法、手段满意度情况;掌握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学效果情况,以此改进和完善督导制度,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16、17级各专业学生教学信息员。调查方法是制作教学效果问卷,随机抽取35名学生信息员发放问卷。答卷完毕回收了35份,有效问卷数量为35份,回收比率100%。
三、问卷数据汇总
(一)课程设置
1.对本专业当前的课程设置满意的为65.7%,感到一般的有34.3%。
2.对所选修的课程感到满意的占60%,感觉一般的为40%,没有学生选择不满意选项。
3. 对于期望的选修课程,选择科学技术类的为17.1%,选择人文社科类的有22.8%,选择语言文学类的占比20%,艺术体育类最受欢迎,占比34.3%,有5.8%的学生选择其他。
4.对于实践课的态度,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有必要而且喜欢实践课,高达88.6%,认为没必要且不喜欢的有5.7%,持无所谓态度和选择其他选项的各占2.85%。
5.使选修课质量提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占比68.6%,11.4%的学生认为应完善信息化设备,改善上课环境,各有5.7%的学生支持严格考勤制度和增强教师考核培训,另有8.6%的学生选择多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对于信息化教学,学生喜欢的占37.1%,有57.1%的学生认为信息化教学还有待改进,另有5.8%的学生选择不喜欢。
2.关于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77.1%的学生喜欢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发言与老师讲解相结合,20%的学生喜欢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另有2.9%的学生选择多个选项。
3.较多数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达71.4%,14.3%的学生认为应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2.8%的学生倾向于知识的传授,剩下11.5%的学生选择了其他或多个选项。
5.最受欢迎的教师授课模式,多数学生选择了多个选项,统计后从高到低依次为:互动式(71.4%),案例式(42.9%),启发式(40%),讨论式(31.4%),探究式(20%)。
6.学生希望教师评价学习效果的方式依次为:平时作业(31.4%),考试改革(25.7%),课堂提问(11.5%),试卷测验(2.8%),有28.6%的学生选择了多个选项。
(三)教学效果
1.学生认为班级同学听课情况一般,一部分心不在焉的最多,占54.3%,其次是认为听课情况很好,大多数认真,为28.6%,认为听课情况很不好的有17.1%的学生。
2.造成隐性逃课的原因,认为课堂互动性差的最多,为42.9%,认为课程实用性不强的为20%,认为考试考查易通过的有17.1%的学生,选择课程太难的占11.4%,另有8.6%的学生选择了多个选项。
3.学生认为解决隐形逃课最根本有效的措施为进行课程改革、增加实用性课程,为60%,有22.8%的学生选择实行学分制改革,另有17.2%的学生认为要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有效解决隐性逃课问题。
4.影响课程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选择学习内容深奥、难以理解的最多,占比42.9%,选择课程内容枯燥、提不起兴趣的占比40%,选择课程内容陈旧、无实用性的最少,为11.4%,另有5.7%的学生认为有多重因素影响学习兴趣。
5.对于本专业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感到满意的占77.1%,认为有待改进的占22.9%。
6.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良好,达80%,有14.3%的学生认为教师理论讲解透彻但与实际脱节,仅有5.7%的学生认为大多数教师照本宣科。
四、教学建议
从调查问卷结果看,课程设置基本合理,学生对公选课的开设感到基本满意,认为实践课的开设非常有必要而且喜欢,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学生的认可,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信息化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以适应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此,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要深化学分制改革,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增设实用性强、人文素养强的选修课程,如艺术体育类、人文社科类、语言文学类和科学技术类课程。
2.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和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改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实现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常态化,提高他们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级、省部级、院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资源,以达到优质资源共享的目的。
4.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方案可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数,同时,学校应该为实践课教学提供一定的场地设施及必要的经费、技术支持。
教务处
2018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