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贵在“守望”学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0-22浏览次数:0




编辑贵在守望学术

http://www.editorhome.cn/editors/14044/ad5c5830-1ace-4e52-910d-ca86ae7c2310.aspx



守望,是近年的一个热词,其中既有憧憬又有悲壮!本与学术杂志的编辑没有太多的关联,但对当下的学术环境和学刊状态来说,又再也恰当不过了。蓦然回首,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也就是几十年的守望!


人类很早就开始思考自然和社会,但做学术性的探讨肯定要晚些,至于以杂志及学术刊物形式传播学术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如今冠以“学报”、“学刊”、“研究”之类名称的学术刊物,作为学术传播的媒介,尤其是那些国内外处在象牙塔尖的名刊,传播着原创性的学术成果,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发挥了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在国内外顶尖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成果,也因此成为许多学者一生的梦想和追求!


刚入高校学报编辑圈时,以为编辑就是做些文字处理工作,对于编辑家与编辑匠之类问题的认识比较懵懂。回顾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们在踏踏实实地搞科研,编辑们也在认认真真地做编辑,学术编辑的内外压力不是太大,守望中期望自然也就多于守护。后来,编辑刊物的同时,也搞点学术,写些论文,还做些编辑学和传播学的思考,慢慢理解了传播的语境,用现代传播学的概念来说,也许自己成了传者或传播主体的一员,甚至成了学术传播的“把关人”。


不知不觉地过了一年又一年,尤其近年来,“把关人”、“守门人”的角色越来越显赫,也越来越难担当,学术守望的体验更是五味杂陈。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科研成果的产出大国,但科研实力和地位并未因此水涨船高。“钱学森之问”,西安交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连生因学术造假被撤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背后无不隐含着令人隐忧的学术操守问题。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学术环境非常糟糕”、“造假已是一种癌症”。学术造假大多与学术刊物联系在一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编辑人的反思。学术生态环境到底如何?编辑是不是“把关人”?把关了没有?


“把关人”理论本是一种大众传播的理论,用创始人卢因的话来说:“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这一理论适用于学术传播,既有积极合理的一面,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学术是公器,不是私利,更不是一般的公众舆论和信息,科学的结论往往是“少数人说了算”的。编辑凭着学术良知,依靠学界力量,有能力将“假冒伪劣”成果拒之门外。编辑有义务担当这种把关人角色,守望学术这一方净土。


目前,除了某些煞费苦心的学者投机造假,将所谓“重大成果”出口到国外,更多的学者是在国内“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多种管道,借助种种权力,兜售“假冒伪劣”成果。这种现状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一是受制于科研政策导向。如今的评职称、上岗位、课题申报、结项等,都需要一定数量和所谓级别的论文作为支撑。本来有关部门制定科研考核指标无可厚非,但考核时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缺少真正的科学评价机制。二是学术良知以及献身学术精神的缺失。把科研作为获益手段,将“假冒伪劣”成果乔装改扮,使得编辑们防不胜防。三是规范学术期刊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存在的诸如版面费、出版费、发表费、赞助费、劳务费、联合办刊费等乱收费现象,均是缺乏有效规制的结果。四是办刊管理体制有待改进。目前学术刊物一般有一个主办单位,另有一个主管单位,在这一体制下,编辑部及编辑的行政和社会关系网络复杂化,学术之外的因素往往容易渗入。


胡适、鲁迅、叶圣陶等一大批闪光的名字,都有集编辑与学者于一身的辉煌经历,他们守望学术的高尚操守,应当成为今日学术编辑的一面镜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肖建新

原文链接:http://www.csstoday.net/Item/5732.aspx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