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术腐败不能“打闷包”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0-22浏览次数:0

对学术腐败不能打闷包

http://www.editorhome.cn/news/13867/7e5b9d75-e6c2-4c36-bccc-6d468cccd856.aspx

作者:陈云发

近日,匈牙利总统因一篇20年前的论文涉嫌抄袭而陷入丑闻困境,他不仅被剥夺了博士学位,而且“为了国家利益”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消息传来,令人不胜感慨。

知识分子抄袭他人论文,不仅是学术腐败的重要表现之一,而且似亦是一种国际“流行病”,因为生活中或学术、知识领域,总有一些“南郭处士”式的人物,肚子里的“墨水”不多,于是不得不“走捷径”去剽窃别人的成果,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偷盗的行为,所以,不论古今中,知识界凡发生抄袭现象,总是为人所不齿。一旦被揭露,当事人身毁名裂,从此会被逐出“知识教门”,今后休想在该领域再“安身立命”。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界、文艺界若发生抄袭、剽窃的事,大家都引以为耻,对当事人的处理,一般都很重,所以总的来说学术领域、文艺界、在校就读者(本科或研究生)都不大敢去踩抄袭的红线,学术风气还是比较纯洁的。但是近些年,教育、学术、文艺领域不断发生抄袭论文的“嫌案”,如近期就曝出某大学教授抄袭别人论文和某热播电视剧被人揭发为“剽窃”作品的,而前几年更是发生一处级副市长被曝涉嫌“抄袭”论文和某博导抄袭论文的,至今也未见处理。至于研究生、本科生在网上寻找并“拼接”论文的事,好像已成为“见怪不怪”了,某名牌大学一教师曾再三告诫她的学生别抄袭论文,前些时她竟在我面前“自责”说:我是不是对自己学生要求“太不近情理”了?因为她获悉,其他教师对学生网上“找论文”都是睁一眼闭一眼的,这已逐渐成为“潜规则”之一,她觉得有点“对不住”自己学生。

这种情景颇令人感到几分惆怅,也深为知识界的风气担忧,此风若不刹住,如何造就大批学术界、教育界、文艺界的创新精英群体?所以,我建议在学术界、教育界和文艺界引进国外反对学术、创作腐败的机制,规范学术风气,制止学术和学风不端行为。具体做法,首先,是推动人大法制部门制订一项惩处学术腐败、学风腐败、创作腐败的法规,使惩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建议成立一个独立、权威的专职认定机构,可归属于国务院监察部管辖(省市级亦归属于监察局),不与具体单位发生据关系,有权独立进行调查、独立认定性质并提出处理意见,以便不使查处流于形式走过场。

再次,对凡具有行政职务、教育头衔(博导、教授、研究员)等公职人员涉嫌学术腐败的,其由此而获得的学位应一律取消,行政职务一律责令其“请辞”。

第四,凡涉嫌学术腐败的公职人员,应在权威媒体予以揭露批评,并责令其检讨,务使其声名狼藉,一般终身不得再晋升学位或职称,有的则可虑考逐出所在领域。

治理论文抄袭,要克服这是“小事”的认识障碍,这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学风问题、能否攀登科学文艺高峰的问题,是有无创新创造力的问题,是诚信品质的大事。现在大家都希望向“钱学森之问”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如果抄袭这样的事也治不了,那就悬了。由此,我想到2009年年被曝出的湖北宜城市副市长周森锋涉嫌论文抄袭旧嫌案,至今为止,清华大学和湖北有关方面未向公众回应公布真相,不知周森锋“抄袭”之事是真是假?我认为这件事应该向社会公众有个交代:首先是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若此事“成立”,我想周森锋就应拿出男子汉气度,学学人家国外的总统,主动辞去公职。当然,若此事系子虚乌有、有人造谣,则也应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总之,此类事不宜一直“打闷包”、“驼鸟策略”,看看人家外国,总统都辞了,是“小事”吗?

本文来源:东方网

原文链接:http://news.163.com/12/0405/10/7UAO3R9R00014AEE.htm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