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的发展不能偏离其功能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0-23浏览次数:0

http://www.editorhome.cn/reading/13568/6b9d6376-0697-4ceb-b9e6-b949a6ad8d95.aspx

                                                                                             作者:刘飚

《光明日报》于2011321日起连续十几天刊登了《“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系列报道》,谈的都是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面临的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很受启发,因为当下的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作为在高校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20多年的编辑,对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的出版现状也有很多思考,不吐不快。

现在高校学报同仁只要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出路问题,还有就是稿源问题。其实我认为,只要固守了高校学报的本源,出路和稿源都不是什么问题。

目前高校学报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功能的缺失。早在19984月,教育部办公厅就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管理部门和部属高等学校印发了《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共21条,当时学报同仁都喜欢称之为“学报21条”),其中的第二条把高校学报定义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因此,高校学报就是展示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的窗口,是高校一个重要的学术名片,然后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园地,这就是高校学报的根本功能。这一点,国外高校做得很好,他们认为:高校的学术出版就要为维护高校的声誉服务!因此我认为,无论高校学报怎样发展,都不要离开这个本源。

据统计,我国现有公开发行且冠以校名的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有600多种。不考虑编辑和印刷质量,一般来说,高校的水平决定了学报的水平。高水平大学的科研实力、成果水平明显要高于一般院校,产出的论文的学术水平普遍要高,学报的影响因子和下载率相应也高,“名刊”的称号很自然就非他们莫属。即便这样,这些大学学报也没有能很好地发挥“窗口”作用,因为上面发表的论文并不能如实反应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据了解,很多更高水平论文都发表到国内外的SCIEI源刊上,学报成了研究生为了毕业要抱的“佛脚”,半数以上刊登文章的第一作者都是研究生或导师。还有一些高校学报为了提高影响因子和下载率,宁可下很大功夫去约外稿,我们不是说高校学报不能刊登外稿,但是有的高校学报刊登的文章一半以上是外稿,这与《xx大学学报》的刊名实在不相称。这样一来,高校学报的功能也就逐渐失去了。

关于学报的稿源问题,这与国家的评价体系有关。现在各种大学排名、科研成果评价、职称评定、学位答辩都只认国际4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这就有一个导向,只有发到SCIEI源刊的文章才是高水平文章,其实也不尽然。从我长期从事学报编辑工作经历的情况看,我们的高校学报审稿标准普遍很高,拒稿率很高,老师们望而生畏。但是也要很多被学报拒之门外的文稿翻译成英文,很容易就在国外发表,而且还被SCIEI收录。这一方面反映了学报对稿件要求苛刻,很多高校学报对不是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论文不屑一顾;另一方面就是审稿人的主观看法不统一。试想,如果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能够正视高校学报的“窗口”作用,使高校学报刊登的文章水平能够公正对待,那样高水平的稿件就会源源不断,学报的学术质量自然就提升了,高校学报还怕没出路?至于学报内容“散”与“专”的问题,大学本来就是多学科综合的,大学学报的内容就应该是综合性的。我知道此言一出,立马会招来很多不同意见。但想想大学学报的功能,这个问题还用多解释吗?

“学报21条”已经发布10多年了,我感觉它已经被人淡忘了,现在在职的很多主管学报工作的大学校长不见得都知道还有这么规范高校学报出版工作的管理办法。所以大学里的编辑们被边缘化了,“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学报编辑人员的职务评聘、生活待遇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的条款在高校普遍得不到体现,编辑队伍建设始终是大问题。好在现在的编辑同仁们仍一如既往地恪守“为人作嫁”的职业道德,自得其乐,默默无闻、尽心尽力地为学校的学术出版事业勤奋工作,难能可贵!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粉体技术》编辑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