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期刊学术名作生成的基本规律
阎现章
摘 要:学术名作是指在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发表的在某一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学术研究贡献与价值的原创性、经典性、创新性的学术精品,基本上代表着国内学术界在某一个时期内相关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准,以及体现和反映作者在这一领域长期研究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之作。学术名作的创造首先有赖于作者辛勤的学术耕耘,但同时还应看到名作的产生也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力量的促成,因此从编辑出版学的角度思考学术名作创造过程中应遵循的编辑基本法则,则需要在优化学术期刊资源的实践中创新出名刊,打造出具有精品性质的特色学术栏目和优秀学术栏目,培养造就出德才学识兼备尤其是具有宏富编辑出版理论学术水平的名主编与名编辑群体,树立强烈的名刊意识、名栏意识、名编辑意识和名作意识,构建作者与编辑之间珠联璧合、互动有效的培植名作编辑新机制,才能不断开发培育出具有卓越名作内涵品质的学术精品。
关键词:学术名作;学术期刊;期刊策划;基本规律
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编辑实践过程中,作者与编辑之间基于共同的名作品牌策划新理念和新意识,主动优化创作并有意识地优化编选富有“标志性”意义的学术研究名篇佳作或者精品力作,不仅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的发展进步与发达繁荣以及学术品牌的创造具有直接的作用,而且也往往在学术史和期刊史上占有十分引人注目的地位和经久不衰的社会影响。从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作者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和学术积淀创造出为某一学术领域所认可的典范之作(亦可称之为成名作、代表作),不仅能够极大地推进该领域学术研究的进步,而且也同样能够有力地奠定与提升自身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品位,以及在该学术研究领域建设与发展史上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同样,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历史和实践而言,着力策划优选具有学术名作内涵的精品力作以及打造这种具有品牌效应的名作,才能够有力地优化和提升期刊自身的学术品位、学术品质和学术地位,直接而广泛地扩大其学术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从而带动期刊自身实现整体性的跨越式发展,创造出在学术期刊发展历史上新的辉煌和新的业绩。因此,高品位学术名作的创造对于学术期刊编辑和作者的学术研究来说,既是双方互为依托不可分离的学术纽带与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有效联结点和交会点,也是双方相互支撑共同构筑的学术品牌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学术平台的建构是双方的最高目标所在。
学术名作的形成虽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复杂的文化现象,但也并不是无规律可循。因此,从编辑出版学的角度探讨与把握学术名作形成的基本规律,对于提高学术期刊的编辑质量与学术品位,创造精品刊物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关于社科类学术名作的基本内涵
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名作”是特指具有原创性、经典性、创新性等品格内涵的高水平学术研究精品之作,其基本的形态是单篇的论文样式(名著则是指书籍形态的载体)。积极主动地探索建构出为读者、学者和编辑者所共同认可的学术名作的基本内涵和所特有的内在品位与品质要素,来作为衡量、评价学术名作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标准,能够促使作者的学术研究视角和编辑策划的学术触角共同交会和聚焦于学术创新,共同营造学术名作产生的新机制,来合力催生学术精品力作的不断诞生,进而在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的过程中优选与优化出独具品牌性和经典性的名篇名作,尤其是在培育学术名作创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作者群体、研究队伍与编辑队伍,这对于推动学术研究自身创新和有力促进学术期刊业的繁荣是极为重要的。
学术名作的基本内涵是指:在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发表的在某一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学术研究贡献与价值的原创性、经典性、创新性的学术精品,基本上代表着国内学术界在某一个时期内相关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准,以及是体现和反映作者在这一领域长期研究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之作。下文对此作一具体阐释。
“在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发表”强调的是,在评价优秀学术论文成果发表的载体(指期刊)方面对于各种不同类型和类别的学术期刊一律平等看待、一视同仁,不人为和贴标签式地用三六九等来对刊物彼此之间画出高低有别的所谓“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也不用所谓的“中央级”、“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行政术语对学术期刊进行排队,更不用目前遭到多数学人抨击和异化的所谓“核心期刊”来对刊物之等第进行排列。
“在某一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学术研究贡献与价值的原创性、经典性、创新性的学术精品”,强调的是学术名作的创造既要重视传统的研究领域,更要高度重视和开辟新的学术领域。传统研究领域经过几代学者共同的学术耕耘,在相互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了丰厚的学术积淀,具有较为成熟与完备的学术研究理论体系、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为学界所认可的学术成就。此领域里的研究其明显优势是学术资源深厚博大,借鉴性强,能够沿着前人的学术开拓足迹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其难点在于许多问题前人已经有所研究,由于学术创新在客观上要求不能重复和因袭,因此传统领域的研究重点在于超越前人,这具有很大的难度。其创新点和学术生长点在于修正、补充和完善别人不成熟、不全面、不系统的研究,或者集大成式地在综合吸收各种观点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地提出新的观点来形成一家之言,尤其是要参考与吸纳其他相近与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在渗透与嫁接的基础上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才能推进学术研究的创新发展和名作的诞生。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是指与社会科学相关的新兴学科、比较学科、跨学科,相邻与相近学科之间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嫁接而产生的综合性学科、边缘性学科、分支性学科等领域。这些学科领域的开发与建设有的正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其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与研究的内容,以及学科建设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尚不太成熟,尤其是对于涉及学科的基本定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关专业术语的厘定、研究内容的范围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这种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则为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开拓封疆”在客观上创造了新的生长点与机遇。在这个领域从事研究,较少受各种学术条框的限制与制约,其学术开放的程度高,百家争鸣的气氛也最为浓烈,因此各种学术上的争鸣和交锋也最能激起学者的深入思考,其创新之处比比皆是,这对于繁荣学术研究和推进学术创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也能够引领学术研究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富有建树性。作为学术名篇佳作的内在品格要求,必须是学术创新程度高,闪烁着深刻的学术思想的理论光芒,具有重大学术研究贡献与价值的原创性、经典性、创新性的学术精品。学术名作的重大学术贡献与价值是与当代国内和国外同类研究相比较而言的。学术研究方面的先进性包括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理论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而应用研究成果则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基本上代表着国内学术界在某一个时期内相关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准,以及是体现和反映作者在这一领域长期研究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之作”,则规定了学术名作所应达到的两个学术高度,也是名作和作者学术水平要求的直接体现。最高水准就是指该研究与同类研究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创新性的特点,科学地阐明或解决重大的学术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提出有创见性或建设性的新观点、新方法,在学术探索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并具有重要的影响,或者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十分显著,是最能够代表或体现某个学术领域(在一个发展时期或阶段内)发展水准的典范之作。尤其是在人们总结某个时期的某一领域学术发展水平时,此文应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地被写入史册。而体现和反映作者在这一领域长期研究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之作,则是指通过对作者学术研究活动、学术研究水平的综合性、整体性与全面性的观察、考察,他应当是长期致力于此学术领域钻研,具有较深的学术素养、丰厚的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积淀,发表了一系列的与此研究相关的学术精品,而其中的一篇或几篇则是其学术研究的顶峰之作或主要代表作,是作者学术研究道路上跨越式发展最具价值的标志和经典。比如,我们今天在评价某个人学术水平的时候,不可能把他的所有文章都拿出来介绍给读者,而往往是优选出其中的一篇论文或者某一部著作来作为展示其研究水准的代表作。代表作实际上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和一张学术名片,是具有“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内涵品位的学术品牌。
探讨学术名作的基本内涵和概念内容,其直接目的是为了着力培育学术名作。这在创造品牌学术期刊实践过程中也是对编辑学术审美理念的一种高度的优化和创新化发展,就是把过去一般意义上或普遍意义上的学术审美转化到创造和优选学术名作的审美层次上。编辑工作者学术审美情趣的转换和新的学术名作审美理念的确立,对于有效遏制平庸之作的泛滥具有重要的把关作用,是市场经济时期我国出版产业结构调整中打造精品的实践对编辑活动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具体化,对于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期刊业的繁荣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术名作的创造是一种十分艰巨的脑力劳动和系统性的学术工程,它的创造首先有赖于作者辛勤的学术耕耘,这是基础也是根本,如果没有高水平作者的学术创造,名作也就无从谈起。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仅仅是学术名作产生的一个方面,同时还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学术名作的产生也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力量的促成,需要编辑与作者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珠联璧合式的培植才能够见效,因此培植学术名作又是一项系统的编辑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创造学术名作的过程中同步优化创新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条件的体制和机制以及名作编辑应遵循的基本法则,也应是学术名作或编辑名作诞生的重要条件。
二、创造具有一流水准的学术名刊是催生和营造名作的重要条件
在创造和塑造学术精品名作的编辑实践过程中,具有品牌效应的学术名刊无疑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由名刊的鲜明学术性质和独有的学术内涵特征所决定的。“学术名刊的性质一般是指具有学术品位高雅、品质精良、卓尔不凡的整体性优势,在国内外学术期刊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和处于顶尖型、品牌型的高水平期刊;尤其是具有‘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双重内涵的精品刊物。”[1]这种占有学术与期刊两个制高点和独特的名刊效应使其在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效益,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和建设高层次的学术研究队伍,以及推进学术期刊的自我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和积极的学术作用。尤其是作者在耗费大量研究心血创作出精品力作后,对刊发论文的学术刊物档次的选择和投稿心理与动机的偏向来看,一般会经过对刊物的鉴别和比较斟酌后,首先瞄准和选择那些具有整体学术质量高与办刊水平高的学术期刊,来作为刊发自己精品力作的惟一载体,并以此形成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提高学术影响力与学术知名度的重要条件。事实上,不少学者也正是通过此种学术途径而逐步成名和知名的,因此名刊从一定意义上说不仅是学术名篇佳作诞生的摇篮,而且更是培养并造就大批学术精英和领军人物的特色学术园地。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作者若在为学界所认可的某一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学术名刊发表论文,往往会在一定的学术圈内产生较大的反响,同时也会对作者的学术研究水平直接起到提升和优化的作用。
为什么名刊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期刊现象。
我们认为,名刊所独有的学术水平、办刊特色与刊物风格的互相融合与最大综合性效应,使其在学术界形成了较高的学术知名度和可信度,并在长期的积淀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种有别于普通型期刊的具有国内一流名刊特色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名刊文化品牌和学术品位,这种看似无形实则有形的较高学术公信力和学术价值使得名刊始终处在一种增值性的优化发展状态上。“名刊效应”这种无形资产的滚动性增值实际上就是品牌效应的释放与扩张,使得名刊对于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影响处在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最佳位置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名刊实际上就是学术研究最高水平和期刊办刊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之作。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期刊业和期刊产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在创新和创造品牌期刊这种充满着激烈竞争的实践活动中,对期刊资源科学而合理的开发和期刊要素的优化配置与重新组合,来形成具有整体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品牌期刊军团也日益成为期刊经济规模扩张和强势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个优化发展的过程中品牌期刊或者说名刊产生的数量和速度直接与期刊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社会效益的扩大化大致呈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但名刊的形成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并且名刊本身的建设也是处在一种优胜劣汰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批量产生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学者的期望值,这种缺口也使得名刊成为一种期刊界的稀缺性资源,数量上的有限性使得名刊的价值更具增值性(物以稀为贵),这也是名刊之所以能够在学者心目当中产生神圣感的原因之所在。名刊虽不可能遍地开花,但名刊建设是处在一种优化淘汰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每种期刊来说机会是均等的,因此期刊人也还必须以创造名刊为发展目标,树立名刊意识,向名刊层次贴近和靠拢。策划与创造学术名刊,我们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着力建设切合期刊自身实际的编辑思想理论体系,二是优化配置具有可持续增值增效的编辑创新机制,三是培养高素质的编辑策划人才群体,四是着力打造相互辉映的名作与名栏目。“只有将这些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会通和合理配置,来形成具有整体性、系统性与全面性的鲜明特色和独特的综合性优势,才能进而创新出当之无愧的学术名刊。”[1]创造学术名刊实际上就是在促进学术名作的产生,也是为提升名作的水平打造一个平台,更是能否不断推出学术名作的重要一步。
三、创新学术栏目的形态并优化建设学术名栏目是促进名作诞生的重要摇篮
在创造名刊的实践中,对学术栏目具体形态的策划和优选已成为创新期刊品牌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孕育品牌期刊新的生长点和增长点。目前,学术期刊栏目的形态优化发展趋势和栏目运作机制,呈现出一种由过去宽泛的综合性转换为以特色性与专题性为主,或者通过对综合性栏目的嫁接策划打造综中含“特”(特色)与“专”(专题)的新内涵,来形成特色性、专题性和新型综合性三种学术栏目新形态交相辉映、并驾齐驱,相互依托、互为犄角和共同递进、优势互补来实现创造栏目整体性学术强势合力的新特征。学术栏目的这种自我优化与优选的发展趋势,是其内在要素在创造期刊品牌和学术名作的新条件与新基础和新要求上主动重组后的一种新的能动的反映形式,也是在创新栏目形态和运作机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新的栏目品质和栏目编辑的新文化形态。[2]
传统的由作者投稿→编辑审编加工→编排在某个栏目的运作机制,只能产生出零星的或者稀少的名作,很难能够形成或者产生出与创造名刊品牌相匹配的具有规模性的名作群。要扭转这一被动的状况,行之有效的方式与方法就是编辑转换视角——自觉主动优化、策划学术名栏目的形态和建构科学的栏目编辑分类理论新体系,并在创新名栏目形态的基础上延伸编辑的学术触角——根据栏目的学术品质需要主动与作者合力培植名作,建构与之相适应和具有品牌效应的编辑与作者互动合作的新机制,才能为名刊的创造和名作的不断创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新基础,名栏目也才能够有力地发挥其所蕴含的优势功能,从而为推动名作不断孕育而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和有力提升名刊学术品位、学术影响力与学术辐射力的重要支撑作用。由此看来,名栏目在一定意义上起着一种承前启后和承上启下的具有某种核心功能的作用。所谓承前启后和承上启下,就是指名栏目不仅联系和维系着名刊和名作两个部分,而且名栏目还以一种纽带的作用把三者珠联璧合和串珠成琏地打造成具有整体性和规模性的学术期刊品牌优势,同时名栏目又是作者和名作实现自我学术价值、张扬其优势和荟萃积聚名家与名作群体进行学术对话、学术交流的品牌性平台和学术舞台。因而可以说,有什么样形态的学术栏目就会创作与演奏出与之相称的学术话剧,孕育出与栏目个性特色相辅相成的学术新作,并进而创造出具有高品质与品位的学术刊物。
名栏目所处的这种重要地位以及它与名刊和名作之间的多维互动辩证关系,使得策划创造出与刊物特色浑然一体的学术栏目显得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学术栏目形态的策划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和规定性,它不能随意和任意地脱离刊物的特色要求或背离刊物的学术宗旨,也不能为了策划栏目而人为地策划栏目,否则所策划的栏目就会与刊物相互制肘,变得不伦不类而失去栏目特色。名栏目的策划始终要锁定在创造名刊这个最高的编辑目标上,要围绕名刊建设来策划出具有名刊品位和本刊独有特色的、熠熠生辉的系列性名栏目,把名栏目作为不断吸引高水平的学术精品力作和刊发在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佳作名作的载体,这才能使名栏目真正成为孕育学术精品的重要摇篮。总之,在创造名栏目的学术实践活动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名刊、名栏目和名作三者之间的辩证促进关系,以及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依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四、创造编辑与作者之间互动合作的合力新机制是培植名作生成的重要制度保证
在学术名作创造的系统工程中,编辑能否主动恰到好处地从选题的起始点就参与到作者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发挥编辑独具的“点石成金”和“匠心独运”的特殊优秀能力,这对于提升作者学术研究的品位和培育期刊精品力作的不断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能够有效造就和孕育学术名作的精品机制也是有力优化名作和不断产生名作的重要制度保证。编辑要想摘取硕大耀眼的成熟果实(名作意义的学术成果),首先就要更新编辑理念和创新编辑机制,从严格选苗和培育着手——即从过去传统静态的学者单一形态的学术创作观转换为动态的编辑与学者之间通力合作形态的新形式与新的研究范式,尤其是从创造品牌学术名刊和品牌学术名栏的新视角入手,探讨作者与编辑之间相互合作与合力培植学术名作生成的基本规律。
在现代充满着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时期,编辑若仅仅停留在以“编”为主的层面和阶段上来打造名作似乎已不可能。由于其是以来稿编辑加工为主,有什么样的学术稿件就审编加工什么类型的稿件,因而编辑往往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位置上,很少或者从不主动地渗透参与到作者的学术创作活动中,编辑与作者的学术思想很少同步交流与碰撞,因而编辑也就无法点燃作者的学术研究火花和提升优化作者学术研究的品位。这种隔岸观火缺乏互动的运作机制使得编辑仅仅充当或停留在一种所谓“把关人”和“守门员”的角色和地位上,难以在创造高品位和高层次的学术精品文化和期刊精品实践中来展示和发挥其独有的不可替代性的作用。这种以“编”为主的运行机制,已不适应当代学术期刊创造品牌和学术研究创造名作发展的新需要。因此,在创造名作的学术新实践过程中,建设与之相配套和相适应的运行新机制,已发展成为能否编选优化出学术名作的重要问题。究竟打造什么样形态的编辑运作机制才能够保证名作不断涌现呢?我们认为在实践中创造出策划与编辑并重或者两者互动互补的运行新机制形态,对于不断优化学术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就策划与编辑加工并重的运行机制而言,要求编辑把学术论文的选题策划和审编加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把这两个基点作为打造名作的重要编辑支柱和学术名作的新生点进行着力建构。这就要求编辑从选题策划的源头或者说从作者选题的起步阶段就主动参与其中,与作者进行学术对话和思想交流来优化出具有名作品质的选题,并在这种蕴含学术名作品位选题的基础上督促作者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术创作,编辑也从优选学术名作的高度密切关注作者学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和发表后的宣传策划全过程。这样作者与编辑的动机和目的相互接近甚至具有一致性,就会整合形成培植名作新的合力和围绕名作创作与编辑的向心力。
其次,就策划与编辑加工互动互补的运行机制而言,在有相当数量的编辑的大的期刊社,可对现有编辑进行优化配置和适度的分流,一部分人员重点从事名作选题的策划,另一部分人员重点从事名作稿件的精心审编加工。
五、培养具有运筹帷幄的策划素质的名主编与名编辑群体是优化和催生名作的重要前提
名作能否被刊物不断优化选择也与学术杂志有无善于发现和造就名作的名主编与名编辑群体有着十分密切和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创造学术名作的关键点在于创新出版人才观,以培养和造就德才学识兼备尤其是具有宏富编辑出版理论学术水平的名主编和名编辑群体为要旨和重点,或者说把学术名作创造的过程与名主编和名编辑培养的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与统一起来,形成一种创新出版新人和推动名作产生的合力与机制,才能使整体和局部之间结构对应合理,互为条件、相互支撑,达到效益显著和一举几得的实际效果。
具有运筹帷幄的策划素质的名主编与名编辑群体之所以被誉为优化和催生名作的助产婆,或者说是名作创造的设计师,原因在于它所拥有和独具的一整套名作编辑思想理论体系,以及在这种思想理论基础上刊物长期积淀所形成的特色鲜明的期刊学术品位和文化品位(亦可称之为一种高品位的期刊文化)。比如选题策划起点高、品位高,审稿标准具有科学性和经典性,审稿原则严格而周密,审稿程序操作性和把关性强,在此基础上对论文理论水平和理论价值能准确判断与把握到位,尤其在论文的处理阶段上能提出合理中肯的意见这些方面的综合作用对于名作的创作和成型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名家在编辑策划和优选的实践中,其编选过程虽然大致也都遵循编辑的一般规律,但与一般编辑所不同之处在于学术眼光高,学术敏感度强,各种经验丰富,特别是具有敬业精神,强烈的名作编辑责任感,躬行实践和毫不懈怠的“忧勤惕励的心,须臾毫忽不敢自逸”,[3]以及在编辑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深邃、独特的编辑思想。
作者简介:阎现章(1960-),男,河南偃师人,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硕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阎现章.当代名刊工程建设的哲学思考[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2]阎现章.论学术期刊栏目形态策划与编辑分类体系的建构[J].山西师大学报,2005,(4)。
[3] (明)曹端. 曹月川语录[M].
原载于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