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编辑的转型发展——写在非时政报刊体制改革路上
http://www.editorhome.cn/reading/14660/d2b96a95-ad7b-4af1-b33a-8172161257f3.aspx
作者:陈晓峰
从事编辑行业已经有4年多了,近几年来我常出去参加编辑相关的会议,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从事咱们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女性比例比较大,年龄结构也偏大,大多数都处在高校或者事业单位的体制之下,不是特别受到重视但日子过的也还算安稳。版面费还是很多编辑部支持期刊正常运营的主要收入途径。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下,科技期刊的编辑们创新动力十分不足,主编上层关心的是期刊的影响因子,通过不断加强提高编校质量以此打造所谓的精品期刊。在这样一个目标驱使下,很多期刊编辑工作的重点和重心也就是埋头编好自己的稿子,稿子看得好不好这也往往也跟自己的绩效收入挂钩,所以科技期刊编辑这个工作收入虽不高,但很稳定,这也是前面说的女性占咱们这个群体的大多数主要原因。
在这种追求所谓精品期刊的道路上,能操作的就是不断地提高稿件的编校质量,却往往忽视了编辑策划以及工作的创新。只是在给作者做嫁衣,而且这个嫁衣做好了,发表了,也是被动的通过数据库被检索引用。当然学科领域最好的期刊由于发的文章数量少,可以利用其影响力形成马太效益,只要没有什么大变化,它的位置始终会在那里。那些学科中游的期刊,由于背靠的单位环境不同,境遇也不大一样。但要说我们科技期刊行业里很有影响力也很有经济实力的,真的是屈指可数。整个行业很多期刊也只是满足作者评职称、毕业的需要而发表论文。这也是对我们国家科技期刊数量上很多质量上不高的总体评价,好的稿件作者往往愿意投到国际上的英文期刊上,有更广阔的影响力,获得的各方面收益也会更大。从大的环境来讲是体制机制的约束。
所以深深地感受到,科技期刊编辑真的需要从死编稿子的圈子里解脱出来,不是只有把编辑质量提高才能提高影响因子,学术的影响需要编辑更多地发挥传播这个功能。我们科技期刊编辑要从埋头编稿子这种模式进行转型。没错,我们是要提高文章的影响因子,但我们更要懂得现在可能看我们期刊文章的读者们的习惯与需求。现在的读者,绝对大部分获取学术文章资料的来源一是数据库,二是网络搜索,还有些是订阅一些rss源(这跟读者计算机操作水平有关)。应该来讲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辅助学术研究已成为学术研究者们必备的工具,而我们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事实上对于满足我们学者需求,提前为他们做这样一些筛选整理工作的都比较少,至于能经常和读者作者进行联系,制作一些专业领域的电子资料发送电子邮件这些就更难,因为科技期刊编辑网络化能力有限,即使有这个心也很难完成。换句话说,编辑们缺少这方面的培训,同时也需要编辑有这个意愿主动去学习(这点比有此类的培训更重要,目前看很多编辑似乎没有这样动力),另外没有好的可以定制化的工具可以使用。
从今年开始非时政报刊改革从形式上真刀真枪的开始了,我们湖北省就冒了个先头。最近看新闻出版总署7月份开的会,下半年第二批改革也要开始动了。对于这样的改革,最终效果是不是就只是换了个马甲,还是有实际的变化现在还都不好说,但把目前经营手段单一的科技期刊推向市场改革,无形之中确实有不少压力。除了版面费外要挖掘出更多的收入来源,发挥科技传媒平台的作用,但这一切咱们准备好了吗?我看很有难度,主要是科技期刊今后走向市场的盈利模式还不够明晰,编辑们目前工作都是编稿子,策划和经营类编辑实在太少,对于市场这个大环境很难支撑的起来。
因此,对于科技期刊编辑而言,我们的工作需要面临转型。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编辑,除了在前期打好出版基本功外,更需要懂策划、懂技术、懂经营,期刊不仅仅是期刊,它应该作为的是一个科技传媒的平台存在,打造属于期刊所在领域的学术圈,让在这个圈子内的专家、学者都离不开这个平台。此时,载体就不仅仅是期刊版面了,它应该应该是基于网络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建立各方联系,打造立体化的经营模式。而这种愿景的实现,确实是在原来以编辑部为单位的体制形式下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多种期刊集合成共同体来完成,期刊改革能达到最好的目标也在于此。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挺支持改革的,通过改革整合出一些科技期刊集团出来,通过集团化设置专业的部门,成为专业专攻的职业出版团队,存在文字、策划、经营、技术等不同种类的编辑,一旦任何某一个方面有创新突破,整个集团内部所有的期刊都会立刻受惠。就如同企业版杀毒软件一样,只要服务器端的病毒库更新,客户端都自动更新,不用操心,一切交给云端。
当然,你不能对改革抱有太美好的想象,毕竟即使是成立期刊集团都不是嘴上说说成立马上就成立的,这里面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回到咱们科技编辑的转型,现阶段编辑需要主动推送好的文章,挖掘学者资源,策划好的选题,甚至是更深层次去针对数据库搜索排名情况对稿件进行处理优化,通过不同的渠道让我们所编辑的文章能够被需要的人看到及引用。这一切如要很好地实现,编辑必须充分利用好工具,帮助我们提高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我们很多工作依靠的是如采编系统的技术服务商帮助我们完成信息化工作,完成的只是表层的信息化,人的数字化远没有实现,所以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地。
如果目前我们编辑忙的只能编稿子,其实是很悲哀的。编辑可以利用的工具较少,信息化能力较弱,导致处理稿件的效率不高。就如我们经常使用的word,大家天天在用,但真正用的好的有多少,懂得利用word进行定制化开发的更少。其实通过vba开发一些定制化的功能,和数据库和搜索引擎链接,甚至今后跟自己期刊数据库进行链接,就会产生十分有用的功能。这方面东南大学的毛善锋老师应该是咱们科技期刊界在这方面的先行者,技术方面如果是我们期刊编辑自己去研究,会比技术服务商提供给我们的工具更好且更有针对性。
总而言之,我认为科技期刊编辑转型最重要的是意识的转型,主动去拥抱新思想、新技术,把新技术能够引进消化吸收,更好地为期刊及受众群体服务,寻求并产生新的价值,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中青年编辑必将是其中的主力军。
来源:新浪博客—编辑陈晓峰